眾所周知,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糖尿病和吸煙是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因素,糾正這些可改變的危險因素是心血管病一級和二級預防的目標。 近日,歐洲心臟病雜志發表一篇文章指出,有相當一部分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患者沒有這些可改變的心血管危險因素。
眾所周知,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糖尿病和吸煙是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因素,糾正這些可改變的危險因素是心血管病一級和二級預防的目標。
近日,歐洲心臟病雜志發表一篇文章指出,有相當一部分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患者沒有這些可改變的心血管危險因素。
一項Meta分析納入了14項試驗的12.2萬人的數據,發現有17%的冠心病患者沒有危險因素。
SWEDEHEART注冊研究對6.2萬例ST段抬高心梗患者的分析也發現,15%沒有可糾正的危險因素。
兩項澳大利亞ST段抬高心梗隊列中,沒有可改變危險因素的冠心病患者比例在10年內從14%增加到27%。
文章指出,雖然這類沒有危險因素的患者所占比例相對較小,但其絕對數量相當可觀,保守估計會有2960萬人,每年造成140萬人死亡。
盡管如此,目前的臨床試驗和指南忽略了這類冠心病患者群體。
有研究發現,與有危險因素的患者相比,無危險因素的ST段抬高心梗患者30天死亡率高50%左右。
作者呼吁,應關注這類沒有危險因素的心血管病患者。
當前,用于二級預防的許多藥物都是針對特定的危險因素研發的,比如ACEI/ARB、他汀,對于那些在沒有高膽固醇或高血壓的情況下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降壓和降脂的效果可能會減弱。
然而,這兩種關鍵的藥物都具有潛在的其他的益處。他汀類藥物直接影響內皮功能和斑塊穩定性,ACEI/ARB則直接影響氧化應激和炎癥介導的血管和心肌病理生理機制。
文章指出,一部分無危險因素的冠心病患者發病僅僅是因為被“忽略”了的動脈粥樣硬化疾病進展;其余的可能是有異質性的基礎生物學機制,可能途徑包括炎癥、環境暴露以及與慢性疾病,如慢性腎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互作用。
目前,新的風險評估指標越來越多,如多基因風險評分、多組學標志物以及脂蛋白(a)和C-反應蛋白等,這些是與危險因素較少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有關的新危險指標,但這些生物學標志物并沒有在一級預防心血管風險評分中常規使用。
文章指出,除了潛在不同的病理生理過程外,無危險因素的冠心病患者在遵循二級預防治療方面也有不足。
他汀、ACEI/ARB的應用率較低以及心梗后沒有盡早應用β受體阻滯劑是此類患者死亡率過高的部分原因。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復制、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京)-非經營性-2017-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