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中國心血管病報告 2012》顯示,在導致我國居民死亡的因素中,心血管病居于首位,而 50% 以上的心血管事件與高血壓相關。 我國高血壓控制現狀極為嚴峻。有調查顯示,高血壓的知曉率為 30.2%,治療率為 24.7%,控制率為 6.1%。《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 2015》顯示 :2012 年全國 18 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 25.2%,城市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 26.8%,農村為 23.5%。因此,控制高血壓的發病及減輕其危害程度已成為當務之急。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中國心血管病報告 2012》顯示,在導致我國居民死亡的因素中,心血管病居于首位,而 50% 以上的心血管事件與高血壓相關。 我國高血壓控制現狀極為嚴峻。有調查顯示,高血壓的知曉率為 30.2%,治療率為 24.7%,控制率為 6.1%。《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 2015》顯示 :2012 年全國 18 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 25.2%,城市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 26.8%,農村為 23.5%。因此,控制高血壓的發病及減輕其危害程度已成為當務之急。
pixabay
近年來,高血壓治療開始注重于強調以降壓為基礎,同時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改善患者預后的治療策略。藥物治療是控制血壓最有效的措施。目前高血壓的治療仍以藥物治療為主要方式,傳統的5大類降壓藥一般有一定降壓效果,但在一定程度上降壓效果并不好,比如針對腎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療,需要新型的降壓藥物,既可以降壓,也能夠預防心血管疾病或事件的發生。
2019年發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雜志的一項III期多中心、隨機、雙盲、陽性對照研究,共納入1438例18歲及以上的亞洲輕中度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平均坐位收縮壓 ≥140至<180 mm Hg),其中中國患者占85%,并選取了ARB類藥物中降壓效果最好的奧美沙坦作為對照藥。結果顯示,治療8周后,沙庫巴曲纈沙坦的降壓效果顯著優于奧美沙坦,且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血壓應答率和達標率。
霍勇教授表示,“沙庫巴曲纈沙坦在降壓方面表現出降幅大、起效快、24小時控壓的特點,同時對心臟、腎臟和血管等器官也表現出優越的保護作用,可以多途徑阻斷心血管事件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沙庫巴曲纈沙坦在高血壓領域的應用將進一步優化現有治療方案,對高血壓管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同時,多項研究顯示,無論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高低、是否合并危險因素或心腎損害,沙庫巴曲纈沙坦均表現出普適的降壓療效。與傳統降壓藥物相比,其降壓更強,降壓幅度突破傳統單藥降幅極限,心臟、腎臟和血管保護更強,且更安全。
全面干預心血管事件鏈,構筑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線
近年來,高血壓的治療方式已經從開始的單純降壓轉變為全程管理,以降壓為基礎,兼顧心腦腎及血管的器官保護,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心血管疾病是累及全身的病變。因此,整體干預血管病變的 策略才是降低各種心血管事件和改善患者遠期預后的根本措施。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孫寧玲教授表示,“高血壓不僅會帶來頭痛、頭暈、耳鳴等癥狀,更嚴重的是對心、腦、腎以及全身血管的損害,進而增加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數據顯示,我國高血壓患者合并心腦腎疾病的比例高達50%,1/3的心血管死亡可歸因于高血壓。”
1991年, 心臟病學泰斗Braunwald E和Dzau V教授等發表專家共識,首次提出“心血管事件鏈”概念,指的是從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開始,引起血管和心臟的變化,如左室肥厚、心肌缺血,進而發展到心梗,最后導致心衰及死亡的過程。對此,孫寧玲教授強調,“在血壓治療的時候,不單單僅僅是關注降血壓,而是提早預防心血管事件鏈的發生。同時,長期動脈粥樣硬化是慢性心臟病、心肌梗死、冠心病等高危因素,而這些疾病都會引起心室重構。此后,所有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終末期,都會引發心力衰竭,如果控制不佳,患者的生活質量會非常差,由于呼吸困難、足踝腫脹、乏力等癥狀,患者飽受睡不好、動不了的痛苦,還會經常住院,甚至面臨死亡威脅。”
孫寧玲教授介紹,“依據目前的臨床證據,沙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RNI)將有望成為高血壓治療的創新藥物類型,而且未來會是更重要的一類降壓藥。ARNI類藥物具有強效降壓、持續控壓、保護器官的作用。多項研究顯示,無論血壓水平高低、合并危險因素或心腎損害,沙庫巴曲纈沙坦均表現出普適的降壓療效。與傳統降壓藥物相比,其降壓更強,降壓幅度突破傳統單藥降幅極限,心臟、腎臟和血管保護更強,且更安全,具有降幅大、起效快、24小時控壓的特點。”
高血壓愈發年輕化,預防關口前移刻不容緩
高血壓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高血壓年輕化的趨勢愈發明顯。根據中國高血壓調查(CHS)顯示,34歲以下的年輕男性高血壓的患病率高達20.4%,少年兒童高血壓患病病率也呈持續上升趨勢,年均增加0.16個百分點。雖然這個數字遠低于中老年人,但年輕患者對自己患高血壓的知曉比例、接受治療和血壓控制達標的比例,也只有中老年患者的50%左右。
2017年美國AHA/ACC對高血壓進行了重新定義和分類,將血壓分為正常血壓、血壓升高、1級高血壓和2級高血壓。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從140/90mmHg將為130/80 mmHg界限,血壓水平在120~129/<80mmHg即為血壓升高。來自杜蘭大學公共衛生流行病學系和西北大學醫學院的科研人員,估算了新舊指南的血壓閾值與美國成年人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關聯。數據指出,按照新標準,使美國高血壓患者人數增加了13.7%(3110萬)。20歲到39歲患病人群從662萬上升到1666萬,相差人數1000多萬。
然而,2018年歐洲ESC發布的高血壓診斷標準未追隨美國的標準,依舊沿用了140/90 mmHg的診斷界值。新指南則更加強調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評估以及預后價值的重要性。同時,在對降壓年紀不再保守,重點考慮生物學年齡而非實質年齡。雖然歐美兩部指南看似有很大差別,但其實殊途同歸,都提倡早期干預中高危高血壓患者,并提高血壓達標率,最終改善患者預后。
對此,孫寧玲教授表示,“高血壓新定義對當今世界血壓管理具有很深遠的意義。高血壓患病率高但治療率偏低,降低高血壓診斷門檻,有助于提高醫師和患者對高血壓的重視程度,可部分彌補治療率的不足。但我國人口基數大,數億高血壓患者,若人人都推崇130/80 mmHg,也會增加經濟成本。美國實施此方案主要是預防角度,督促人們改變生活方式,進而調整達到血壓閾值。目前,我國在血壓控制已經從治療向預防轉移,比如慢性腎病的高血壓患者、蛋白尿的高血壓患者就是130/80mmHg,糖尿病的是130/80mmHg,對于特殊人群目標值為140/90mmHg,根據個體差異進行治療。”
盡管美國新指南提倡新定義增加的這部分高血壓人群優先生活方式干預,但我國在執行和治療上存在很大的差別,目前仍然需要大規模臨床試驗,來確定中青年人群降壓治療的理想目標值,實現長期的疾病控制。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復制、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京)-非經營性-2017-0056